近日,霍邱县公安局彭塔派出所成功化解一起因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的邻里纠纷,有效避免矛盾升级,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治理目标。
彭塔镇高楼村村民赵某和李某在村里的自耕地相邻,因历史遗留的地界划分不清,双方对耕地的界限各执一词,多次发生口角,村委多次介入均没有调解成功,双方从一开始的争吵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互相推搡。彭塔派出所获悉情况后主动介入,民警赶到现场时,争执双方正攥着锄头怒目相视。
见此情景,民警没有急于评判是非,而是先为情绪“降温”,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法律账”让村民明白:“一拳挥出去可能换来相应的处罚,半垄地的收成也抵不上医药费的零头”。这种带着泥土味的普法方式,瞬间戳中了庄稼人的心理。待双方放下农具,民警又化身“田间侦探”,实地勘察,用皮尺丈量争议地块,并走访村里八十岁的土地调整亲历者,从泛黄的村级档案里翻出几十年前的分配记录。当证据链在烈日下一一铺陈,原本各执一词的当事人渐渐熄了火气。
调解的艺术在这场纠纷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村民“争地就是争气”的面子心理,民警请出村中长辈当“说客”,用“一埂田地穷不了谁,伤和气才是真吃亏”的乡土智慧瓦解双方的对抗情绪。当双方纠结于历史旧账时,民警又搬出法律条文与村规民约,在原始登记与现实使用间寻找平衡点。最妙的是让当事人共同参与丈量过程:民警握着皮尺一头,两家各执一端,在村干部和村民的见证下将新界桩夯入泥土。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场景,既是对程序正义的坚守,也是对乡土社会“眼见为实”传统的尊重。最终,那份按着红手印的调解协议,不仅厘清了土地的物理边界,更重新标定了人心的情感尺度。
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更多“穿警服的调解员”“带温度的执法者”,当法律程序嵌入乡土语境,当科技手段对接传统智慧,当刚性制度与柔性艺术相得益彰,就能走出一条“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善治之路。